關於筷子的起源,有種說法是:古時候,用大鍋子煮食物,往往煮熟後許久,鍋子還冒著熱騰騰的煙,餓急的人常常急著吃而燙到手,於是改用兩根樹枝。另一種說法是:孔子反對在餐桌上用刀,刀使人聯想到廚房及屠宰場,有違「君子遠庖廚」。所以中國食物都先切成可入口的大小,或是煮爛到可以用筷子撕裂的程度才上桌。

中國人使用筷子,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。其實,在使用筷子之前,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用手抓飯吃的過程。

筷子,可謂是中國的國粹,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ㄧ幟,被西方人譽為“東方的文明”。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。《史記·微子世家》中有“紂始

有象箸”的記載,紂是商代末期君主,以此推算,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。秦漢時期稱筷子為“箸”,而因“箸”與“住”字諧音,“住”有停止之意,乃不吉利之語,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“筷”。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。



發明刀子的靈感被認為是源於燧石及黑曜石的碎片,其堅硬的質地及尖銳的邊緣,可以刮、刺,以及切割蔬菜魚肉。當燧石數量減少,先人便轉而尋找其他的碎石,這靈感也許來自看到落石碎片的自然現象。

於是,史前人類愈來愈擅長找尋、製作及使用燧石刀,自然也開始尋找發展其他靈巧的器具。隨著火的發明,他們開始烹煮食物,但是切過的肉片不方便直接在火上加熱,更談不上烹煮,於是,他們開始使用樹枝來串肉片,就像今天的小孩烤棉花糖的方式;尖銳的樹枝極易從樹叢中取得,可防止燒烤食物時,手指被火燒到;大塊的肉先用較大的樹枝串起來烤,烤好後再用燧石切成塊狀,圍在火旁的人用尖銳的樹枝或直接用手挑食肉片。今日使用的刀子就是從燧石及樹枝的使用得到靈感的。



古希臘羅馬時代就有類似叉子的器物,但在文獻中並沒有記錄曾應用到餐桌上。古希臘的廚師是有一種廚具類似叉子,將肉從燒滾的爐子取出,以免燙到手。海神的三叉戟及草叉也是類似的器物。最早的叉子只有兩個尖齒,主要擺在廚房,以便切主食時固定食物,其功用和先前的刀子相同,但可防肉類食物捲曲滾動。



刀叉的演變互相影響,湯匙則獨立於外,湯匙大概是最早的餐具,源於以手取食時手的形狀,但是用手畢竟不便,於是蛤、牡蠣及蚌殼的外殼便派上用場。甲殼盛水的功能比較好,也可使手保持乾淨和乾燥,但舀湯卻容易弄溼手指頭,因此便想到加上握柄。用木頭刻湯匙可同時刻個握柄,英文湯匙(spoon)這個字原義即為木片。後來發明用鐵模鑄造湯匙,湯匙的形狀可自由變化,以改進功能或增加美觀,但是,從 14 世紀到 20 世紀,不論是圓長形、橢圓長形、卵形,湯匙盛食物的凹處部分還是與甲殼的形狀相去不遠。17 世紀晚期及 18 世紀早期的歐洲刀叉匙,大致決定今日歐美餐具的形式。


參考資料 利器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-- 作者:亨利.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ly6499094 的頭像
    lily6499094

    lily6499094的部落格

    lily64990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